在女杰之乡,读懂母亲的坚韧
2024-12-17 09:29:43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贺磊 | 作者:屈孝勇          浏览量:38289

按照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说法,与母亲相识的三十余年,至今起码有二十年的欢笑与难过是属于我都记得、她又都晓得的。所以,当我来写我的母亲时,是有她都晓得并且我都记得的这二十多年一起生活的经历作为参考的,并不是凭空捏造,也就不接受别人的反驳。

细细回想一下,我好像记不得母亲年轻时的容颜,又好像一直就是这样。可能是因为我外出读书时间较早一些,总也想不起来母亲年青时到底是什么样子,不一定是漂亮的,但可以肯定她挺拔的身姿在南方普通农村里是不多见的。而性格方面呢,我觉得我的母亲是坚韧的,不服输、不掉队,有股子“披上战甲赛男儿”般湖湘烈女的劲儿。

母亲的坚韧体现在拥有独当一面,能扛起家庭半面旗帜的能力。“夫唱妇随”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美好祝愿,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地一直坚守着这个约定。在我们姐弟很小时,父亲停下做上门工夫改为到镇上开店,最多的时候店里也有上十人同时开工,按照现在的行业标准应该是具备了一个小“工厂”的属性。母亲则是“夫唱妇随”般的跟着父亲一起,与其说是“随”,应该是完全算一个“工人”。每天早上是和父亲同样的蹬着自行车骑行五六公里赶到店里,再是买菜、收拾,按时准备好这个“工厂”十来个工人的伙食。晚上又是同样蹬着自行车回到家里,再重复收拾家里的一摊事。家具行业不景气时,父亲决定转型发展做广告,母亲也照样跟着学习操作电脑和相关机器,并且还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一批会使用电脑的“农村妇女”。

母亲的坚韧铸就一种“不妥协”的做事风格。母亲的“不妥协”,我与姐是从小就知道的,一件事情如果有极致的如意,那必定就要做到这种极致,否则如鲠在喉,彻夜难眠。如:饭后必须马上收拾;又如:家里必须收拾干净整齐;再如:能自己动手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为了这些个“不妥协”,父亲也没少抱怨从而发生争执,即便如此,母亲仍旧“不妥协”,几十年来,日日如是。直至今日,当遇到某种困难时,我们姐弟的意见都会比较统一地决定迎难而上,必须解决困难,细想一下性格里的这种“霸蛮”劲儿归根溯源就是母亲的坚韧。

年少时印象中母亲的坚韧是“残酷”的。依稀记得小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写自己的母亲,写不出一个字的我从别人的作文中抄来一句话:如果可以,我不想让我妈妈做我的妈妈,因为妈妈太凶。妈妈是“凶”的,学习不好会被打,调皮吵事会被打,做错事情更会被打,不准看电视,不准玩游戏,跟着大孩子们出去疯还是被打。但自从那一篇作文后,妈妈好像不打了,我也暗自开心。

长大后印象中母亲的坚韧是“温柔”的。小时候就听说,原本我还有一个“哥哥”,只是一岁半时溺水而夭折了,天知道当时的母亲是如何扛过来的,至于对我们姐弟的“残酷”,母亲也会事后送来好吃好喝的过来安慰,“不承认”的表达自己的歉意,我想母亲对我们的“残酷”无非也是“爱的深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吧。

再后来印象中母亲的坚韧是“辛酸”的。因为“哥哥”夭折时,母亲正怀有身孕以至于母亲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加之多年的“不掉队”“不妥协”致使经常腰酸背痛,身心俱惫。每每这时母亲再来跟我说她身体不适,我又是非常生气的,不耐烦道:“像普通农村家庭一般,事情粗糙一点就粗糙一点,没有关系,为什么非得要做到这样极致呢?”听到这话的母亲也是无奈的,无奈没有人懂她……

“每逢假期胖三斤”是我的真实写照,而这个写照也是因为母亲,像大多传统妇女一样,母亲做得一手好饭菜,一手好厨艺在街坊四邻当中有口皆碑,怕我在外吃不到,每一次出门时都还要打上几个包,大包小包要塞满是母亲的另一种“不妥协”。

如果非要用词语来形容我的母亲,有很多,可以是坚强,可以是柔软,可以是霸道,可以是体贴等等,但我觉得“坚韧”最合适:不卑不亢,不倚不靠。

母亲的“半辈子”就是一首唱着坚韧的歌,在女杰之乡的土地上悠悠奏响。或许,只有在女杰之乡,才能读懂坚韧背后的温情。

责编:贺磊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